“站在坑邊往下看,既震撼于工業文明的磅礴力量,更驚嘆于生態修復的神奇魔力?!闭驹邳S石國家礦山公園觀景臺上,江西大江網副總編輯張緒鴻望著腳下深達444米的“亞洲第一天坑”,忍不住舉起手機記錄這一地質奇觀。
8月18日中午,參加“黃石,一個點石成金的地方”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的媒體負責人齊聚于此,在這座由百年鐵礦遺址改造而成的公園里,解鎖黃石從“黑色冶金”到“綠色發展”的轉型密碼。

下午2時,艷陽高照??偩庉媯冄刂暄训沫h山公路前行,遠遠望見一處巨型凹陷鑲嵌在群山之間——這便是被譽為“亞洲第一天坑”的大冶鐵礦露天采場。站在海拔168米的觀景臺俯瞰,坑口東西長2200米、南北寬900米,宛如大地被撕開的一道巨痕,礦巖分層形成的環形“臺階”如同大自然的年輪,記錄著百年開采史。
“這里累計開采鐵礦石1.3億噸,為新中國的鋼鐵工業立下汗馬功勞?!秉S石國家礦山公園講解員指著坑底殘存的鐵軌說,大冶鐵礦自三國時期就有開采記載,近代更是成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,“毛主席1953年視察時曾說‘這里是新中國工業的糧倉’?!?
在礦山博物館的“礦脈時光墻”前,一段1958年的影像資料吸引了眾人目光:畫面中,數千名礦工手持鋼釬、鐵錘在巖壁上作業,蒸汽機車穿梭于采場之間,鐵礦石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運往鋼鐵廠?!澳菚r我們是‘萬人采礦大會戰’,靠人力創造了年產百萬噸的奇跡?!敝v解員感慨,“現在看這些老照片,既驕傲又心疼,當年的礦山是‘頭頂灰蒙蒙,腳下光禿禿’?!?
展柜里有這樣一組對比數據:1950-2000年,大冶鐵礦累計產礦量占全國鐵礦石總量的1/8,而同期也留下了2.4萬畝采礦跡地和3.2億立方米礦渣。
“這組數據讓人沉思,工業文明的輝煌背后,往往伴隨著生態的代價?!睆埦w鴻在采訪本上寫下:“天坑是時代的勛章?!?

“大家看對面的山坡,十年前還是寸草不生的礦渣堆?!敝v解員介紹,2005年礦山停產后,黃石啟動“礦山復綠”工程,累計覆土300萬立方米,種植喬木15萬株,讓昔日的“火焰山”變成了如今的“花果山”。
在“復綠成果展示區”,一組衛星遙感圖直觀呈現了驚人變化:2005年的衛星圖上,礦山區域呈現灰褐色,與周邊綠色形成鮮明對比;2025年的圖上,這片區域已融入周邊的生態綠帶,綠化率從5%提升至82%。
“我們獨創了‘爆破削坡+編織袋裝土+噴播綠化’的技術,讓堅硬的巖石坡也能長出草木?!敝v解員指著巖壁上的錨桿說,這些深入巖體3米的“生態錨”,既加固了邊坡又能涵養水分。
隨行的黃石市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,礦山公園已是4A景區,如今每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,帶動周邊發展農家樂、民宿20余家,“僅門票收入就反哺生態維護資金1200萬元,形成了‘保護-開發-再保護’的良性循環?!?
這番話讓長沙星辰在線常務副總編輯鄭文新深受觸動:“以前覺得生態保護是純投入,沒想到這里做成了‘綠色產業’,這才是真正的‘點石成金’?!?

在“新材料展廳”,講解員拿著一塊銀灰色的礦粉介紹,通過新技術提純,昔日的“廢礦”變成了高端鋼材原料,“我們現在的產品用于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,每噸價值是普通礦石的10倍?!?
這個細節讓廈門網新聞中心主任賴旭華眼前一亮:“從賣原礦到賣材料,從‘傻大黑粗’到‘高精尖新’,黃石把工業基因注入了新賽道?!彼敿绰撓抵v解員約定專訪,“這種轉型經驗對資源型城市太有借鑒意義?!?
“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價值,不僅在于生態修復的奇跡,更在于它詮釋了‘點石成金’的深層含義——不是把石頭變成金子,而是把精神變成力量,把歷史變成未來?!毕商沂芯W絡新聞中心(中國仙桃網)總編輯許祖國如此感慨。
據悉,此次“黃石,一個點石成金的地方”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活動已引發廣泛關注,在“長江頭條”等自媒體平臺引發熱議,網友紛紛留言“想去黃石看看”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點贊”。